422.第422章 循序渐进(2 / 2)
而这条交通动脉修筑完成之后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随着矿区开发工程的进行势必需要一条铁路来提升石碌与海岸之间的运输效率。除此之外石碌矿区投产之后至少有数千矿工要常驻当地劳作相应的生活设施也必须提前开始修建。另外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就近运来的黑土港精煤在昌化附近建设一座大型的钢铁基地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开发步骤之一。
这样巨大的工程规划以现今的施工条件而言并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全部完成的。按照执委会和工业部、建设部等部门的预计能够在一年内完成道路修筑两年内实现全面投产就已经可以算是超水平发挥的奇迹了。而在整个建设期间执委会需要在这边投放的劳动力大概至少需要三四千人要在一片非直接统治区内长期安置这么多的人员并执行相应的修筑工程任务对于执委会及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执委会对于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资源的力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初开发黑土港的时期。毕竟黑土港的开采点距离海岸线非常近除了需要渡海开发这个难点之外其实在当地的建设难度并没有石碌这边的项目高。陶东来作为建设部一把手亲自主抓这次的工程建设任务不过他的职责仍然主要是坐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而现场的工程总指挥还是将由二把手刘山夏来担任。
时间很快来到了五月底执委会终于向昌化方向派出了第一支船队。这支船队所携带的工程人员并不是前去修筑道路的而是要在昌化渔港扩建码头修筑仓库、栈桥、集体住所等前期设施为后续的工程打好前站。
这支工程队将在昌化渔港花一个月的时间来修筑这些设施然后大本营方面才会派出大部队前往该地开始修筑通往内陆地区的道路。
六月二日由十二艘大船所组成的船队抵达昌化在渔民们略带惊讶的注视之下从船上下来的不仅有他们以前见过的几张熟面孔更有大量荷枪实弹的灰衣海汉兵。这些海汉兵在登陆之后迅速整队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撒出去在附近三里内布置起外围的警戒圈。
随后此次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刘山夏向目瞪口呆的渔民们宣读了海汉执委会的通知称这里已经被执委会临时征用所有居民需配合工程安排迁往其他地区居住。若有不愿配合者海汉民团将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本地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渔民们惴惴不安不知道是该反抗还是该顺从的时候刘山夏又宣布了一个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的好消息——所有愿意配合行动的本地居民都将获得前往三亚定居的资格并且能够在短期内就获得海汉归化民的申请资格。
在昌化渔港居住的这些渔民其实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海汉在三亚的发展状况要说这些人一点挪窝的心思都没有那肯定是骗人的但他们在这里居住也能够时常得到海汉人的好处生活也还过得下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会愿意主动背井离乡去陌生地区讨生活。而这次海汉人的到来立刻就宣布了强制拆迁反倒也是给这里不多的居民一次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
当然如果有不愿意去三亚的人执委会也给了他们自行选择去向的机会但渔港周围几里内是不许再进入了。在整个石碌煤铁复合产业带的修建工程完成之前昌化港这片地区都将会成为严格的军事管制区别说这些渔民了就算是普通归化民在没有获得执委会的批准之前也不能再随便进出这个地方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有点不通情理但为了让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不让后勤保障通道出现问题执委会认为这一点小小的手段还是必须要用上的。为此军委派出了两个连的民兵参与到第一批到昌化港的建设队伍中。他们将负责港区的外围戒严任务同时如果昌化县城这边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因素那么这两个连队的民兵将有可能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手段例如拿下昌化县城的实际控制权。
建设部为了这个大工程也是调集了下属的精兵良将好在近期在三亚并没有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在进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进度平缓建设部也得以抽出一部分施工队参与到昌化港的建设中来。
不过即便是这样执委会也没忘记抽出空闲张罗另外一些地区的开发工作那便是位于中南半岛东南海岸的几处港口。这几个地方一早就已经被执委会看中在出兵顺化前就向北越朝廷提出来要将这几个地方作为战后的补偿。虽然是以租界的名义达成的协议但不论是执委会还是北越朝廷心中都很清楚这些地的归属权大概从此就要改姓“海汉”了不过出于战略盟友关系的利益考量双方都很有默契地没有将相关的话题摆到台面上来进行讨论——北越这边默默地送海汉也不吭声地收下就是。
这几处地方拿下之后海汉便能够顺利地控制住中南半岛东岸至南面马六甲、爪哇、婆罗洲这些地区的广阔海域几乎已经涵盖了西方商船通过中南半岛沿海前往中国的主要航道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控制南海几处咽喉要道铺好跳板了。不过想要开发这几处名义上已经属于海汉的港口还存在着不小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