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坞壁之祸(2 / 2)
在郭嘉的起头下,田丰跟着补充道,“郭尚书言之有理。臣以为凡配合官府。清查户口,丈量土地者,君上可许其官职。表为楷模。”
“正当如此。”李敏抚须附和道。
然则相比郭嘉、田丰、李敏等人,王修依旧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就见他拧着眉头微微摇头道。“坞壁宗主皆是桀骜之徒,若无武力相辅。坞壁又岂肯协助官府,清理户籍,丈量田亩。依臣之见,君上还需挑选,出兵讨之,以儆效尤。”
眼见王修竭力主张动武,身为兵部尚书的郭嘉同蔡吉交换了一下眼神,在得到后者的首肯后,方才向王修坦言道,“王尚书有所不知,而今各郡县郡兵、乡团皆已整编为府兵,然则府兵草创,战力未成。贸然征讨坞壁曲部,怕是难以取胜。”
王修听罢郭嘉所言,当即瞪大了眼睛追问道,“怎会如此!?”
“奉孝所言非虚。”这一次换做蔡吉苦笑着替郭嘉作答道。话说,府兵虽在历史上有过不俗的表现。但是历史上的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直到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才开始被募充作府兵。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府兵乃是由职业兵转化而成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反观现下齐国折冲府的兵源全部来自于普通农户。这些未经训练的府兵人数虽多,却比不得坞壁部曲饱受战乱洗礼作战经验丰富。当然蔡吉也可以调派军卢龙、成德、武宁、横海四军镇的部队去征讨坞壁,但这样一来势必会惊动周遭的其他诸侯以及异族。所以也就怪不得郭嘉会建议蔡吉对坞壁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了。
这会儿耳听蔡吉亲口承认府兵的战力堪忧,殿内的气氛再一次变得凝重起来。而王修在经历过最初的震惊之后,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且听他沉声发言道,“若是如此,折冲府须加紧练兵!”
对面的李敏倒是颇为乐观地说道,“府兵皆为青壮,操练上半年,便可守城护院也。”
“然仍不足以抗衡坞壁部曲。”王修说到这儿,低头思虑了片刻后,又再次进言道,“君上,臣以为可从军镇调派军士前往折冲府练兵。”
“王尚书此计可成。”田丰点头应和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君上亦可自折冲府挑选精壮之士,轮流调往军镇协助四军剿匪戎关。”
曹丕坐在角落里一边将在场众人的谈话逐一记录在案,一边在脑中快速思考着殿中众人所讨论的问题。作为蔡吉的夫君以及未来齐国继承人的父亲,曹丕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以临淄侯的身份生活在齐宫城的内苑之中,从未踏出过齐宫城半步。期间除了掌管内苑的经籍图书之外,他时而替蔡吉誊写文书,时而又像现在这样坐在蔡吉身边充当秘书记录会议纪要。
在曹丕看来蔡吉允许他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已是对他莫大的信任,但他现在所做的事却尚不足以报答蔡吉对他的这份信任。年轻曹丕想要建功立业,想要证明自己当得起蔡吉对他的信任,更想要向外界证明他曹子桓绝不是笼中黄鹂。特别是在得知蔡吉怀了他的孩子后,这种冲动开始变得愈发强烈起来。
于是这一次当众人谈论到如何提高操练府兵之时,一直都默不作声竖耳倾听的曹丕,突然搁下笔转身向蔡吉拱手进言道,“君上,丕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场众人谁都没料到曹丕会一反常态主动进言。蔡吉本人更是向曹丕投去了一道玩味的视线,“子桓有何见教?”
“君上明鉴,”承受着来自四周并不友善的目光,曹丕暗暗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说道,“丕以为君上可调派讲武堂学子前往折冲府练兵。”
曹丕此话一出,蔡吉顿觉眼前一亮。讲武堂发展至今虽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院,但它任然保留着军校的功能,并不断地为齐军培养着下层军官。这些学子主要以蔡吉收养的孤儿以及军中将校的子弟为主,偶尔也会招收青州本地的良家子弟。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齐军中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如蔡吉早年收养的蔡大炮、蔡山、蔡林等人。所以让讲武堂学子去折冲府练兵,确实不失为锻炼讲武学子的一条捷径。不过蔡吉心里虽觉得曹丕此计甚妙,嘴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地反问道,“讲武学子多数未曾经历阵仗,如何练兵?”
“回君上,讲武学子武艺强,知兵法,操练新兵绰绰有余。”曹丕说到这儿,兀自咽了口唾沫,进而鼓起勇气毛遂自荐道,“君上如若不弃,丕愿身先士卒,前往折冲府练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