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1 / 2)
周围很安静,静到祁夜只能听到自己小鹿乱撞的心跳。
他的目光停在萧程身上,看他接过袋子,撕开封口,再拿出小提琴样子的松香……
还别说,这场景挺像年少读书的时候,堵在教室门口给喜欢的女孩子送情书。
这样想着,祁夜倒把自己给逗乐了,等回神的时候,他就见萧程把松香放进礼品袋,小心翼翼地封了袋口,那样子,像是对待什么价值连城的宝贝。
萧程看着他说:“谢谢。”
这两字一出来,不知为何,祁夜的心急速跳了两下。
也难怪,他长这么大,从不知道“谢谢”——这个稍带着萍水相逢、又有些客气的习惯性词语,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可以让他的脸发烫成这样。
得,这回都不能拿酒精当借口。
剧场外的天色彻底暗下来,两个人隔着栏杆对望着,倒也没说话。
祁夜看他没有开口的意思,最终决定身先士卒,打破沉默。可能用词稍悲壮了点,但祁夜却觉得此刻描述他的心情挺合适——谁叫是他先说开的话题。
不过,不就是瞎聊呗,他还是挺在行的。
这个时候,就说说松香在哪买的,产地是什么地方,实在不行胡说些关于意大利产地的浪漫故事,比如很久以前,有个小提琴家和吉他手谈恋爱什么的。
他等萧程出来的那一会儿,可没少用搜索功能。
“这个松香是……”
看,不就说出口了。
不过接下来,该说什么?
祁夜这才发现,盯着看萧程看久了,连最基本的语言组织功能都丧失了。
就在这时,演职员入口有人喊了萧教授,似乎是有什么关于演出的事儿,祁夜才发现周围天色就暗了不少,于是催了句:“快去吧,耽误了就不好了。”
“没事。”萧程说,“只是最后再确认几个地方,用不了几分钟。”
“那也不行,你可是大音乐家,哪能这么磨叽。”祁夜笑笑,晃了下手里的手机,“晚上,我在这里等你。”
萧程轻笑了一下,勾了勾唇:“那晚上联系。”
他的声音依旧很好听,只是这个惯例好听的背后,祁夜总觉得还带了点什么,说不太清。
直到萧程的背影消失在不远处的通道口,祁夜长舒一口气,拍了拍下发烫的脸。似乎从那晚萧程送他回家开始,他就特别容易脸红,也不知道为什么。
不过他一大老爷们,送礼物就跟小姑娘似的别扭成这样,光从这一点来说,祁夜自己也没意料到。
从兜里掏出手机瞄了眼时间后,他也转身离开了。
广而阔的深色夜幕下,小而精致的圆形灯泡绕在树枝上,噗噗亮着,暖黄的光把整条大道照得通透明亮。
祁夜双手插兜,沿着停车场边的小道,往剧院入口走去。
暖色的灯光打在眼睫上,祁夜看着铺满面前的璀璨星辰,哼起了肖邦夜曲的调子——等圣诞的时候,这里肯定会更美吧,他想。
祁夜是很久没把过节当回事了。
干他这行的,的确是没法和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样,能正常过上个节假日,相反的,这些时候是他在酒吧加班最厉害的日子,几乎凌晨三四点才能下班。
不过,他也习惯了。
就他一人,节假日挺没意思的。
就连今年春节,他都借着在酒吧忙活没回家,于是被他父母说了好几天白眼狼。直到最后,他哄了不少时间,保证下次有空一定回来,二老才消停。
其实祁夜也不是故意不回去。
他的心里清楚,人无论漂到哪儿,最后总要回家的。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往实际点说是工资,幻想点谈些风花雪月的爱情,光这两项加在身上,也没法真正安家。
听着不少收票出票的黄牛吆喝声,祁夜穿过人群,揣着兜里的信封,排队检票入场。
这是A市最大最新的下沉式剧院,前两年的时候,政府就拆迁了这里的花鸟市场,重新翻修建成的。
听周群说,一般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不是名气响当当的演奏乐团,就是海外巡演过来的演艺团体,总之名气咖位一定得足。
祁夜插兜站在一条长队伍后,等待入场的时候,明晃晃的剧院灯光从落地窗那儿透过来,照得他微眯起了眼。
交响乐团的海报贴了不少,从入口一直贴到演出厅的内墙上,而正当中——是萧程侧头倚在小提琴的琴托上,轻阖着眼,拉弓演奏的照片。
就在这时,大厅传来柔和的女声,提醒观众尽快入座。
——距离开演只剩下十五分钟。
不知为何,祁夜突然有些莫名其妙的心急,就平白无故地搁在心里痒着,不知该怎么缓解。
“先生,吉他不能带进演艺厅,等下可以去一楼免费寄存。”安检员看了眼祁夜,示意把背包放安检带上,“请您放一下背包……先生?”
“啊,不好意思。”祁夜这才回神,他从海报上收回目光,尴尬地笑笑,连忙把背包放上去,就听安检员问了句:“您是他的粉丝吧?”
祁夜一愣:“谁?”
“海报正中这个。”安检员偏了一下头,“听说音乐学院的知名教授,水平特厉害。”
听着这话,祁夜可自豪:“教授级别的,当然得好。”
“除了这个外,还有很多女粉丝特别喜欢他,听说她们从外地过来追了好几场,送了好多礼物……”安检员挺自来熟地说了一大堆,最后又打量了下祁夜,以感叹结尾,“还真是没想到,男粉丝也挺多的。”
听着这个称呼,祁夜乐了。
不过也的确是粉丝,不然怎么能叫追人呢。
“演出到这个月底,你们可比我方便多了。”祁夜抬抬下巴,“到时候欣赏一场,不亏。”
“没这艺术细胞。”安检员把背包从带子递给祁夜,“小伙子,你眼光不错。”
祁夜还是笑:“那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