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真实姓名(2 / 2)
荀启没想到这位“荀君”倒是眼尖,不但发现刀片的存在,还清楚地知道它的落点。
“多谢。”
这位“荀君”致谢的语气比起方才应对卫兵和木匠的时候更和缓了两分。
荀启收回刀片,代替那位同伴提出心中的疑问:
“若早知他是这样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出面相救?”
“荀君”道:“‘先其言而后从[1]’,非普世也。目之所及,自当从心行事,但求无愧。”
——救人只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原则,跟从自己的本心做事,并不是向别人施加恩惠。既然眼睛里看到了,碰到了这样的事,就得去做,行为自当排在大道理前头,这是为了自己问心无愧,不是为了别人。
荀启听到这么真实不做作的理由,不由愣了一下,转念一想,这正符合孔圣人对君子所定义的“坦荡荡”三个字,对这位“荀君”好感倍增。
那位同伴早知“荀君”的脾性,对此不觉惊讶,只摇头叹道:
“只可惜,不是人人都像你这般恪守本我。在那木工眼中,惟见得五铢钱罢了……”
“荀君”出言制止道:“未置其身,莫道长短。你我未曾经历过他的苦难,还是不要妄议他的抉择为好。”
同伴低声应诺。
双方互通姓名,荀启报了身份文书上的假姓名——“席斐”,而后得知“荀君”的那位同伴姓佟。
等到“荀君”自报家门的时候,佟姓士子抢先一步,帮着说出“荀君”的名字。
“这位是余循,字文……文守,清河县人。”
荀启注意到“荀君”的目光微微一顿,似有迟疑,终究默认了佟姓士子的话。
荀启表面上热络地唤起对方的字,心中已笃定余循这个名字是个假名。
他记得两人进城时,佟姓士子说了一句“xun君”。
不管这个xun字是哪个xun,都不可能是对方的名。
在汉朝,名与字分离,人们自称自己的名,而敬称别人的字。如果这位“荀君”名字叫余循,那么佟姓士子绝不可能叫他“循君”——
对一个及冠的成年男子,当面直呼其名,近乎侮辱,哪怕加一个尊称的“君”也不行。
所以这位“荀君”,绝不可能是“循君”,xun是他的姓,而非是名。
而第二声的xun,能做姓氏的只有“荀”这个字。
荀启已对“荀君”的真实身份有了猜测,但他心中仍有几分不确定与疑惑:按照他所记载的时间线,如果是那位有名的荀君,此刻似乎应该在颍川故地引导族人避难,而不是出现在横跨数地的长安……
荀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他在来城门之前就已摸透了半个城的地图,倒是比初来乍到的二人更清楚城中的布局。
他带着二人去了城东的一家客舍,做好投宿工作,成了临时搭伙的邻居。
等荀启与二人告别,一个人回到客房,他若有所感,立即把门关得严严实实,躺在榻上,闭上眼睛。
一个颜色、质感如同琥珀,形状像是梭子的幻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正是他在穿越时空的时候,丢失在空间乱流中的“信号器”。
这个信号器没有别的作用,只能发射和接收四维坐标,辅助任务者找到任务所需的时间点,不至于迷失在时间轴中。
荀启原本以为自己丢了信号器,只能等官方定位,寻找并联系他,没想到只是走了一圈的功夫,这个信号器竟然自己回来了。
荀启试着打开信号器,查看这个世界的坐标,片刻后,渐渐沉下脸色。
于此同时,城门外。
一个面有病容的士子被卫兵拦下,要求他出示身份文书。
那士子掩袖轻咳,在卫兵避忌皱眉的视线中拿回文书,缓步进城。
那封身份文书上,正写着“席启”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