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 42 章(2 / 2)
“这是何字,竟与咱们大周的文字不一样?”
“是西域传来的一种算数字体,我觉得用起来甚是方便,每次便先用这西域数字算好了,再转换成咱们的大周文字。”顾成礼便说着,便将几个阿拉伯字写下,还特地写下了相对应的大周数字,这样对照起来也方便他俩来学。
阿拉伯数字其实总共也不过才十一个,只要学会零到十,后面的只要弄懂原理,差不懂就可以完全懂了,裴清泽与赵明昌两人都是未加冠便考中秀才,自然脑子?灵活,顾成礼不过稍微一讲,他俩就立马能领悟了他的意思,半盏茶功夫,差不多就将这阿拉伯数字摸透了。
裴清泽略微颔首,“这西域数字果真方便,若是以这种方式来运算,果真是便利不少。”
赵明昌也跟着点头,以阿拉伯数字来顶替大周文字,看上去会更简洁而明了。
顾成礼见两人已经差不多掌握,便开始给他们讲后世数学的运算方式。
其实古人的数学也并非是那般落后,顾成礼想要教会他们现代数学,远比他自己想的还要简单些,像是一些小学数学知识,裴清泽与赵明昌都是理解的,甚至可以上手来做题,而顾成礼只是要交给他们另一种更先进的方法。
顾成礼也是穿越后才知道,原来古人是会乘法口诀表的,不过他们不是这般称呼,而是叫做“九九表”、“九九歌”,或是“九因歌”。而且与后世背法也不尽相同,顾成礼习惯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可对于古人来说,“九九”方是开始,正所谓“九九归原”,所?以这“九九歌”也是从“九九八十一”到“四四为正”止,并没有“一一得一”了。①
古人不擅长算学,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不会,而是没有将太多的心力放在这方面。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人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儒学上,认为只有孔圣人之道?才是正经的学问,才是值得他们去钻研的,而算学一开始不过是为了八卦、天文所?用。
此处八卦,指的是周易八卦,因为需要推演测算,故而推动了算学的发展。此外算学也会天文的研究作出不小贡献,但除此之外,很少有文人愿意将其当做一门学问来对待。
而裴清泽与赵明昌是会简单的乘法、除法以及平方等基本运算规则,不过他们用的方法与后世的不一样,裴清泽和赵明昌用的是“消去法”,而顾成礼用的则是“直除法”。
消去法运算时主要工具是算筹,也就是一些长短粗细大小一致的木棍,这次赵明昌还特地握了一把算筹过来,不过顾成礼要教的现代数学是完全用不上这个工具。
消去法虽然也可以用来进行简易的运算,但若是要运算的数字很大,那效率就会很低,而且变得很复杂,遇到三位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时就已经相当麻烦,更别提四位数极其以上的了。
其实这种消去法在后世还是能见到的,顾成礼记得某岛国学生的算法当时直接上了国内热搜,当时好多国人都很惊讶当代居然还有这样“落后”的算法,然后科普一番发现还是自家老祖宗发明的,不过是传到岛国去了,并且沿用到后世。
而顾成礼的直除法与之相比,简直就是碾压性胜利,况且此法也并不难,在后世也不过是四五年级小学生该学的内容,裴清泽与赵明昌不过是稍微听了两句,顿时两眼放光,一副跃跃欲试模样。
顾成礼干脆给他们出了几道?小学生的列式运算,让他们先来上上手。
赵明昌与裴清泽不过是听了一两题,便差不多弄懂顾成礼的意思,等?拿到顾成礼出的题后,立刻迫不及待的写了起来,一开始还有些生疏,但顾成礼把自己运算的模板摆在那里,他们只要往里面套入数字就可以了,两三遍下来,顿时就相当熟练了。
可把顾成礼出的几道?题目写完后,他们竟还有些意犹未尽。
要知道,写数学题也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原本那么复杂的题目,就这么轻松地被解开了,这让赵明昌二人尝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原本对他们来说非常艰难的题目,如今不过是三五下就被解决,那种满足感让他们还想再继续挑战下去。
两人目光炯炯地望着顾成礼,期待他能再出些题目,最好是更难些的,这样等难题解决了,他们挑战得到的快乐也将是双倍的!
顾成礼面带微笑,毫不留情地选择无视两人眼里的渴望,想要写题,那就等?回学舍后两人互出题,他还想快点把二人教会,就可以忙活自己的话本子呢。
见赵明昌与裴清泽已经可以上手来算多位数的相乘相除,顾成礼打算接下来教他们方程的应用。
虽然短时间内教的内容有些多,但顾成礼一点也不担心二人会记不住,他们一个想要快点教会,两个求知若渴地学着,三?人高度集中于这场教学,竟没发现已有人走近。
刘经赋已经站在那里听了一段时间,越听越是感到惊叹,他当了这么多的算学直讲,定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玄妙的算法,一时间竟也跟着入了神,静静地站在那里听顾成礼与二人将方程。
直到顾成礼再次出题让赵明昌与裴清泽上手练习时,他才实在忍不住,站了出来,“你们几人在此地做甚?”
等?问完这话后,他目光迫不及待地放在了顾成礼给出的题目上,忍不住将心里话说出来,“这张纸可否与我一观?”
他方才听了顾成礼的讲解后,觉得这方程实在是精妙,心痒难耐,也想上手一试,可他在此处听三人交谈,虽是无心之举,但非君子?所?为。
若非是眼馋那题目,刘经赋真不想就这样出现在自己学生面前。
作者有话要说:①九九歌一开始是没有“一一得一”的,但到明清时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