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1 / 2)
第六百六十六章治河
最后三司和银行只好紧急加发小面值纸币,弥补铜钱之不足,并逐渐回收旧铜钱。
这又直接造成了外贸钱的不足,于是张散的日本钱占据了海外市场,使用份额在日本,朝鲜和辽国越来越重。
不过苏油还没有时间仔细分析这里边的利弊,能解决东南钱荒,先把自己家里顾好,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开封府诸事上了正轨,苏油开始第二次复核十六县田亩,根据群众揭发,惩治一批欺上瞒下,鱼肉乡民的豪强胥吏。
同时核查汴河上的违章水车碓房,命其限期拆除,或者搬迁到最近疏浚出来的广济河,惠民河,金水河去。汴河是漕运枢纽,只准保留基本的水利设施。
三处地方只是离汴京城远了点,其实条件并不差,广济河通定陶,郓城;惠民河通新郑,颖昌;金水河更厉害,通郑州。
苏油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规划了三座老县作为环汴京新基地——中牟,尉氏,东明。
三处地方,都在三条河的节点上,离汴京大致距离百十里,水路一日,陆路两日可达。
中牟是苏油计划中的新粮食加工基地,供应郑州和汴京。
尉氏有大量的煤矿和温泉,那里可以成为煤业基地和冬蔬菜基地。
东明没啥,不过环境优美,居然还有大片森林,可以成为畜牧业基地。
三地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远谈不上发达,大有潜力可挖。
于是苏油上奏,将汴河上豪强们的工坊,全都赶到这三处地方去。
不过还是打一棒子给一甜枣,汴河上寸土寸金,凡是迁移一座水车坊的,开封府在三处外县,赠送一大片宅基地,外加一堆木构件,用船拉过去,立马水车坊规模就能扩大三倍!
广告词非常响亮质朴——来回其实都方便,作坊转眼变庄院!
这对相当一部分工坊主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百里外生产加工,然后用马车或船拉进汴京,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是人工费用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却降低了很多。
将汴京城里的家改成商铺,自己在百里外享受庄园监督生产,城里由兄弟照顾买卖,或者调过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儿——反正现在的人都兄弟多。
相比包黑子面黑手辣强拆来,小苏太保这一手,简直可以称为春风化雨。
六月里天气很热,苏油基本就在黄河汴河两边跑,看着高过汴京城的滚滚黄流轰然东去,那种恐怖的场景,让人心惊肉跳。
黄怀信和老河工们簇拥着苏油,还说今年这水就算是小的。
苏油都无语了,汴京人民的心是有多大,才敢在黄河下头睡觉?
一名老河工颤颤巍巍地向苏油跪下:“小老儿三代河工,翁翁,叔伯,弟弟,都死在黄河边上,苏少保化害兴利,功德无量啊——治平二年八月那种大难,以后咱也能扛了——”
治平二年八月,黄河灌入汴渠,淹没了整个汴京东南,事后官员们收拾城中残局,找寻出一千五百八十具遇难者的尸体。
不知道这位河工的亲人是不是也在当年的遇难者中,苏油将哭得不行的老头扶起来:“老人家,这才只治理了上游,下游地区,事情还很艰巨,日后维护巡查,疏浚河道,日日不得懈怠,铁打的河务流水的官,重任,可都在你们肩上。”
六月,苏油上书赵顼,开封府治河工程第一阶段完工,不过经过考察,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国朝之初,河患明显不强,原因有三:
一是政府重视,每年派官员按视河堤,种植桑枣固堤;
二是广植杨树榆树,作为抗灾的木料;
三是每两年一次大浚,及时疏通汴京周围河道,能够及时排水。
其后河患日重,原因则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