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换装(2 / 2)
旁边的张掖参议会副议长宋成德说,清末民初,天灾**不断,马家穆斯林进驻更是砸骨吸髓、民不聊生,斯文扫地、工商颓败。幸得西路军到此,减免税收、修路搭桥,开辟集市、方便交易,维持秩序、打击屑小,方始得工商恢复、市场繁荣,百业兴旺,经济渐隆。此皆托西路军之福。
张冲问道:“此间赋税如何?”
“二十税一,等同于无。”
“没有赋税,张掖民主政府如何运转?”
李元逢说:“老朽等家业无恙,自给有余,受西路军爱国爱民政策感召,义务参政,并不取分毫薪水,军队代行警察事,教师等均由社会捐助,由教育发展委员会登记公布,参议会审核。城市建设、修桥铺路、医疗卫生等先由西路军后勤部代为承担。因此,政府几乎没有支出,正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之策。待秋收后,物资充裕,民众殷实再逐步收取合理税收,回报社会。”
张冲问陈昌浩:“贵部即将远去,破财贴工,何须如此?”
陈昌浩说:“驻军一地,造福一方,民众凄苦,情何以堪。中国要富强,地方首先要发展,中国要消灭贫穷,必须要让地方市场繁荣,物流通畅。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中国只能是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军队不应该是破坏者,更应该是保卫者、建设者。不知淮南先生以为然否?”
“贵军有此作为,只怕抱负远大吧?”
朱德听出弦外之音“哈哈哈,西路军为国为民,理当如此。”
贺衷寒插话道:“据说,张掖各县乡大力举办教育,富足之家颇多微词呀。”
宋成德不解地问:“新学期里,西路军体谅民情,捐资助学,创办夜校,传授文化,改良风气,开创先河,各校改善了条件,扩大了规模,适龄儿童免费自愿入学,有良知的张掖民众莫不感恩戴德,自愿相助,何来微词?”
贺衷寒解释说:“我在酒楼上听闻学校提倡有教无类,所有学生不问出身,混合编班、顽劣孩童颇多,以致课堂混乱。另一方面,虽则提倡自愿捐助,然不捐助者备受同行鄙视,邻里责难,此与派绢何异?”
副议长、教委主任林子轩说:“君山先生也算革命功臣,还曾留学苏联,当知教育者,国家希望之所在,革命的目标就是社会的平等。受教育乃是公民基本权益,并非富人专利,竟有人耻与贫家子弟为伍,可见革命远未成功,更应该扩大教育,传授科学、民主、平等思想。
捐助教育、树木育人,乃千秋功德,武训乞讨兴学、陈嘉庚破家建校,无不让人敬仰。当前张掖百废待兴,教育滞后,需要当地人掏出真爱,拿出赤诚,合衷共济,建设家乡。西路军每年都能捐助学具一万套,财富之家何苦敝帚自珍、甘居人后?”
贺衷寒一时语塞,张冲忙转换话题说:“西路军所作所为,的确有利于地方。不过募集资金创办工商企业并不足取,需知张掖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落后、产销困难,倾家之产很有可能血本无归呀。”
**斋笑着说:“淮南先生有所不知,张掖贫穷,皆是盘剥之过,此地资源丰富、物产极多,都是国家所缺,如能顺利开发,乃抗战臂助。如钢铁、如石油、如皮革、如粮食,都是战略资源,不可轻忽。总不能什么都买吧?
工业发达,国家才有底气,粮食充足,军队才有士气。我们动员民间资本开发本地资源,造福当地、利在国家呀。交通我们正在建设,设备已经采购,原料正在汇集,很快张掖所产商品就将行销全国,武装**。我们也希望国府及时放手,允许民间资本参加工业开发,以强国本。”
此时,顾祝同、朱德、彭德怀、徐向前、陈海松已经顺着木梯登上顶层,举目四望,全城尽收眼底,大佛寺清幽、总兵府宏大,甘泉池中芦苇荡漾、西来寺里禅声悠扬。四野空旷辽远,引发思古幽情。清代袁州佐有诗云:“峥嵘画栋半云霄,四绕河山纵目遥。”
几人沉醉在此情此景中,感慨良多,竟一时无语,各自进入到各自的幻想之中。直到后边众人蹒跚上来,大声赞美时方才惊醒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