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高丽事(1 / 2)
最快更新臣权最新章节!
朱元璋当然感觉不出来,他现在正沉浸在大权在握的快感之中,就像是一个瘾君子刚刚遇到永远也享受不完的精神食粮一样,那么的投入其中,丝毫感受不到即将来到的悲伤。
可是如果不出意外,一年后就该为马皇后和朱雄英准备葬礼了。
连恢复平常心的机会都没有,庞煌想到这里,也为朱元璋此时的心情感到难过。看来有了预见性也不是太大的好事,像是朱元璋现在这样有时候就又像是恢复了童心,这个童心可不是天真无邪,而是喜怒无常。
按照古代帝王的行事手段,留着这么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作的定时炸弹绝对是不智的,可是庞煌也没有办法,开国太祖的威望可不容轻视,先不说在后世中的某某太祖,就说在汉朝时,吕雉那么跋扈专权,不也得好好的对待刘邦。
再说了,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金字招牌,在自己没有积累一定的威望前提下,每每圣旨或者说话带上老朱的招牌,那真的是屡试不爽。没有人敢轻易违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庞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听着来自自己秘密培植的眼线汇报,这是他定期必须要亲自处理的事情,因为对于朱元璋这样心高气傲的人,实在是不放心。
当听到眼线说道有个太监买一身衣帽就花了五贯的大明宝钞的时候,他已经起了戒心,五贯的大明宝钞是什么概念,虽然没有像朱元璋说的那样一个三口之家的两年生计只用。但是在大明当时的购买力也绝对超过了二千块钱,一个太监舍得吗?
本开太监在庞煌的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一个生理残缺,在洪武年间又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阉人。能有什么追求,唯一的追求估计就是敛财了,可是在朱元璋的严苛之下,他们连收受贿赂的机会都没有,抠门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富到用几千块钱买一身衣服。
仔细问了一下详细情况,当听到邓顺这个名字时,庞煌不由倒着吸了一口凉气,这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宦官,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他一直担心着的事情也暴露出来。
看似平静的诸位大臣,手脚已经伸向了各自的地方。对于皇帝朱元璋的各种做法,诸位大臣无一例外的保持了沉默,这不和常理,按照庞煌想,宁静的后面往往跟随着更大的暴风雨,但一直就是不知道大臣们要采取什么性动。
面对老朱那天的反复无常,庞煌分别从太监和坤宁宫的宫女中了解到,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万一朱元璋反悔有什么动作,正巧又被诸位大臣派出的探子知道,来个忠心护主,带出去一些消息出去。那么诸位大臣会有什么样子的反应呢?庞煌十分的期待。就像是期待有一天真相被揭晓一般。
命令要严密监视邓顺等人的动向后,便挥手让那名眼线下去,庞煌想了一下。就往观文阁休憩,在他心里有很多办法。不过要找一个适当的借口。
科举制度就是这么牵涉人心,但是在姚广孝的分析中。却是最没有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布置下去之后,庞煌一直在沉浸在思考之中,他一个劲的回忆自己关于在另一个时空中后世高考怎么进行的,考公务员的过程等等。
做了一个比较,庞煌发现了几个不同和共同之处。
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当然这种比较已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公务员考试和现在的科举完全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选拔方式,仅做技术上比较:
一、考试程序。科举起于隋亡于清,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一般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公务员考试相对简单一点,考试(笔试、面试)通过基本可以录用。这一点科举需一级级的考上去,一般通过会试就取得做官的资格,而更进一步通过皇帝的面试,可进三甲,全家风光。公务考试通过则进入国家公务编制。
二、资格。科举考试基大体有五种人不得参加分别女人、罪犯、商人、丁忧、捕快。一般处龄不受限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对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是限制的。但具体对于不一样的专业也要其具体要求,比如本科了,专业了等。男女不限制。
三、年龄。科举基本无年龄限制,但在各个层次的考试中,如会试三年一次,会把你年纪考大的。公务考试由于具体的适用单位不一样,一般都直接有年龄要求。
四、主考及录用部门不同。公务员考试一般分国家和省级二种,录用后到相应部门工作,并不直接等于官,但原则是公务员编制。科举一般由朝廷直接派员到省里主持考试工,到了会试阶段由国家直接主持,殿试由大老板面试,而科举会试通过后可由吏部任命为官员至于任命何职。殿试软点三甲后,可进翰林院等。有些时候根据需要皇帝可以加考虑,称恩科。
五、专业性区别。科举考试通过后由吏部任命,但由于考试内容指是文科都什么论之类,并没有分税务、公安、行政等专业知识,比如说一县之长集税务、公安、建设、检察局长等为一身。而现在公务员考试面对的具体单位则多得多,除必考的申论等课,还要有相应的专业要求。
六、服务对象。科举为皇帝,公务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两者进行了对比,庞煌总体上来说,还是对于科举有了一些有另一个时空现代化的认识,但是经过了对比,也说不出什么优劣来。总之说是各有各的好处。
正在权衡时,庞煌突然接到禀报。说是魏国公徐达有请驸马都尉过府一叙,只好暂停了心思。安心准备魏国公府的一行来。
见到徐达,已经是第二天了,庞煌登门拜访,正在后院练剑的徐达,一听通报说是庞煌来了,顿时止住了自己的活动。他找庞煌来是有一定目的性的。
他听说庞煌竟然派遣自己的亲卫跟着赵庸去打仗,以此来练兵,心中十分佩服。一个文人,竟然有这样的心思。在武将们看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所以听说后真想与他一见,只愁难有机会,不想一请就来。他满心高兴地收剑赶回厅堂。
刚到门边,他就看到了一个头戴“东坡巾”,身着紫衫,气宇轩昂,目光炯炯的伟男子,正在厅里踱步。心里叹息着。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庞煌已经趋向成熟,渐渐的已经有些变了。忙疾步上前,拱手说道:
“驸马都尉。老夫来迟了,请海涵!”
庞煌见面前这位武将,圆眼竖眉。虎虎有神,脸上不曾有半点衰老之痕。他想。徐达还是徐达,武将毕竟是武将。竟然丝毫不见衰老,也怪不得皇帝朱元璋对其有些忌讳。便拱手回礼道:“庞煌匆匆造访,多有打扰,请魏国公见谅。”
两人这一次相见,同时都想起上次的相见,已经是几年前了,同在大明,甚至有时候同在京师,却没有机会相见,不由有些叹息,都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他们在互道辛苦,询问近况地客气了一番之后,庞煌转到正题上来了,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