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农忙时节(2 / 2)
宁远村地远人穷,孩子们很少能吃上甘蔗,甘甜如乳的公玉米秸就成了一种替代品,一种童年的甜美享受。
公玉米秸长相精瘦,翠绿中带着醒目的红色,不结玉米棒,好似是把全身的精华都浓缩成了糖分,来喂养宁远村孩子们的贫瘠童年。
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庄稼地里折腾着,到处寻找着公玉米秸。一瞅到扎眼的猩红,立马上前一步抢到手中,如甘蔗一样放入嘴中咀嚼,乳汁般的甘美液体涌窜到口中流入腹内,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
在宁远村的庄稼地里,劳作的农民都是中老年人,五十开外的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宁远村的青壮年劳力,基本全都在外面打工。
“农忙时节要是赶回来啊,耽误的工时、花的路费加在一块啊,损失上千块哪。照着往年的收成,一亩地最多产个1400斤玉米,一斤照着九毛钱算,毛收入才一千来块。合计合计,不划算,所以小壮他们基本都不回来,我们累点没什么,不能耽误孩子们打工赚钱。”
刘大壮与几个村民来帮方翔收割玉米,空里在地头上休息的时候,方翔好奇的问起为什么村里的青年在农忙时节都不回来帮忙,而刘大壮掰着手指头给方翔算了这笔账。
方翔这才恍悟。只是年轻人都不回来,倒是苦了村里的老人。宁远村人均不足一亩地,平均到200多户人家,每户有三亩多地,农忙时节,这三亩多地的农活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刘大壮这样的家庭还行,刘大壮与妻子五十多岁,体格康健,干起活来不输小伙子,早早就把自家的玉米收好了;可是有些家庭就不成了,那些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老太太,守着三亩地实在是挠头的很,好在村民大多都是实诚人,乐于互帮互助,这才能勉强把这个难关度过去。
刘大壮与几个前来帮忙的村民有滋有味的抽着方翔从城里带来的红塔山,方翔却在暗自琢磨:‘仅靠着村民互助,可不是长久之计。村里的老龄化很严重,而且庄稼活催人老,最要命的是,现在村里的精壮劳力大多都是刘大壮这样的年纪,要是再过个三五年,怕是他们的体力也会大幅度下降,到时候自助都很困难,谈何助人?那时候的农忙季节,还真是个问题。要是有一个小麦玉米两用的联合收割机,倒是能解决一些问题。’
心有所想,方翔就随口道出:“刘大叔,为什么没有联合收割机开到咱们这里?”
“嘿,老侄子,咱们爷俩算是想到一起去了。”刘大壮乐得一拍大腿,继而却又愁眉苦脸的道:“我倒是联系过,可没人来啊。”
“为什么?”方翔嘴上问着,心里头却也大致有了答案。
果然,刘大壮道:“还不都怪这条路?一百多里的山路,难走不说,开收割机都担心万一半路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没法修理耽误赚钱。”
“又是道路的问题。”方翔也随着刘大壮苦笑,要想富先修路,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地头上聊了一会儿天,休息过来的村民们又开始到庄稼地里忙碌。两天时间,方翔栽种的三亩玉米被收割完毕。
秸秆在祖屋门前堆积成垛,玉米棒开始剥去外皮,十几二十个捆扎在一起,在阳光下曝晒。
【农忙时节到了,西兰花也快成熟了,大家的票票准备好了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