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科学性(1 / 2)
最快更新百科大全书最新章节!
“易经”的“易”由“古体的日和月”两字构成,其中“日对应阳,月对应阴”,有“易”是阴阳一体,相互作用之义。而从内涵来看,“易”通常有“变易、简易、不易、密易”等含义。“经”字有链接之义,或通假“径”字,有“路径、途经、道路”之义,引申为“方法、道理、真理、真谛”等含义。其所包含的部分哲学思想具体阐释如下:
变易:一切无常变化。如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简易:一切变化之象皆可归类对应为一阴一阳,即所谓大道至简。复杂现象源于简单法则。
不易:一切变化皆有其恒常一致的规律性并容纳于同一的全息系统整体。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
密易:超越变化与不变化的境界,属于无分别、无言说、无立文字的秘密义。《易传?系辞上》有言:“……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易经”法源于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周易》至少成书于近三千年前的殷周之际,历经朝代更迭,必然有其时代的历史烙印,它的神秘是历朝历代的文化所赋予和积淀的。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应注重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研究,而“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是整个易学的根基,也是易学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如果掌握了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易学的诸多学术谜团将自然被逐步破解。实际上,光环易学所发现的易经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人类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发展过程中最朴素、最基本、最有生命力的那个核心部分。能够使“易经”流传这么久远的内因,其中关键就是它蕴含了人类己公认和未公认的、最有价值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古至今,“易经”为什么一直为人推崇?为什么它蕴含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为什么对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并延续几千年至今经久不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宂的。
事实上,读者从本书所阐释的易学基本原理即可推知,《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是古代智者运用易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推理而总结出来的;即把易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预测学领域(古代叫卜筮或占卜),基于这样一种运用易经原理的思想,《周易》就在殷周时代诞生了。
虽然《周易》中有用于卜筮的内容,但我们在研究《周易》时,更应该从其卜筮内容的表象发现其隐含的要旨,即如何推演出这个卜筮系统的易经基本原理。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单一地把《周易》看成卜筮之书,而应该通过参悟《周易》的卜筮内容,更好地研宄易经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
本书就是在“易图和正易心法秘密传承(即易密传承)”和历代先贤的易学著作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公理化的学科建构方法,对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重点阐释。本书只公开了部分研究成果,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将陆续面世。通过本书对易学基本原理的阐释,读者将会发现:
易学是古代智者观察天文、地理、自然与社会等现象而归纳演绎出来的、基于宇宙虚空世界范畴的、全悤系统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科学体系。
西汉初隶书就已盛行,当时许多古书也都以隶写,国家设立的“五经博士”大多也只能释读隶书典籍,故谓之今文博士。武帝时发现孔壁古文《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等用先秦文字书写的经典,儒家经典从此有了今古文之分,也有了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直至东汉末郑玄的出现,打通今古文的藩篱,才使这一斗争告一段落。今古文斗争的一个问题就是字体,今文经用当时的通行字隶写,古文经用先秦古文字(主要是战国文字)书写。今文经学家不承认古文字,认为所谓古文字,只是古文学家的伪托,研究古文字也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今文学家因而只推崇隶书,认为隶书古来如此,他们解释经典文义也只依靠隶书,这就有许多解释是靠不住的。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
诸生竞逐说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曲中也。廷尉说律竟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