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朱元璋血战滁州陈友谅中箭身亡(1 / 2)
最快更新元朝帝国风雨最新章节!
第147章朱元璋血战滁州陈友谅中箭身亡
元朝军队正在与叛军浴血奋战,千军万马拼命混战,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听见一声晴天霹雳,各路大军立即辗转直下,把一个动荡不安的江山,顿时变得天翻地覆,改天换地,大明帝国横空出世。
原来是河北诸将,各自称雄,割据一方,纠集力量,壮大势力,相互征战,斗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根本无暇顾及南方红巾军的发展与壮大。那时吴国公朱元璋,网罗各路精英人才,招募大量青壮士兵,在他的军营里武将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俞通海、李文忠等人,谋士有李善长、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王祎等人,文武兼备,人才济济,势力强大。
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他先攻占了浙东,接着平定了江表,朱元璋率领的红巾纪律严格,军所经过的各个地方,都秋毫无犯,从不骚扰当地民众,受到了民众的热心拥护,人心所向,各地民众纷纷投奔他,地方官府也向他望风投诚,归顺了他。红巾成为当时难得的帝王之师,与往军队的作风截然不同。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朱元璋是元末的一位传奇人物,出身贫寒,作战英勇,足智多谋,在血雨腥风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即元至正四年,进入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即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即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在反元斗争中,元末农民起义加入义军。元朝末年*,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严明,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