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徐州之战(34)(2 / 2)
要知道损失五万人就意味着损失了十万壮丁,因为不光是战死五万这么简单,你还要进行一个补充。
第一次徐州之战,他补充了足够的兵力,可第二次徐州之战过后,就没有那个能力了,不是不想补,是在是寿春没有壮丁了,再补只能派女子去冲锋了。
现在寿春完全是靠着以前的老本支撑着,所以要改善目前的现状,人口甚至比地盘都关键,袁术明白,而杨弘更看的透彻,属于他用了曹操的软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他们的家底是够撑一两年的,如果拿下徐州,得了徐州五郡的三郡,那他们缺少的人口就算是彻底的得到了一个补充,五万石粮食换来了彭城国,一年就能回本,如果加上其他两郡,一季就能赚回来这五万粮食,而且这并非是他们送出的五万石粮草,曹操拿下五万石粮草,虽然是为了解燃眉之急的无奈选择,可过后的结果无疑是坐吃山空,但他们多了一个彭城,以后为他们创造的利益,可是这五万石粮草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谈判啊,把一切都算计到了,就算是那些反对之人,虽然口上不服输不同意,可心底里是真的服气,五万粮草相比于彭城国,可真算不上什么,不值一提的代价。
而且杨弘最最深谋远虑的,远不止这些,如果曹操迫不及待的要除掉他真的治所因为他与郭嘉一样,那这个借口其实真是站不住脚的,可是如果两人在徐州之战同时都想到了进攻对方占据徐州全境的话,那么曹操就不得不去担心这个杨弘了。
曹操的粮草到底缺口有多大,袁术不会知道,张勋也不会明白,但是在费县的杨弘却清楚。
一些人的反对对他的影响还真的没有杨弘做出的努力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管双方谁的决定正确,其实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现在的杨弘就算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袁术也会无条件信任。
因为他已经完全意识到了自己连着败给刘澜的关键所在,虽然他一早就心知肚明,可是有些事情他必须要考虑一下平衡,不然的话没有真正能遏制杨弘的人,也同样会是个麻烦,但是他发现这样的遏制毫无作用,反而让他错失了大把良机,最终导致寿春有旦夕灭亡的风险,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如何选择。
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只能无条件信任杨弘。而且杨弘也抓住了他的心思,寿春在经过数次大战之后,最缺的就是人口,彭城国用五万石粮草换来,还是在徐州之战后,这样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他仔细考虑过,袁庶子为什么能成势,不仅是因为有冀州这个大粮仓嘛,在冀州之战那么大的劣势之下,损失了何建国的情况最后都能够反败为胜,不就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嘛,在看曹操,兵精将猛,为什么现在这么憋屈,没有主公的粮草军需,当年的兖州之战,如果不是袁绍对他的帮助,他早就败在吕布手中了,哪能有今天?
反过来在看刘澜,辽东军大杀四方,不真实因为他占据了富庶的徐州,人口众多,完全能够养他的部队,支撑三番五次的大决战,而刘澜最关键的一步则是将广陵百姓迁移到被破坏的几个郡,使得徐州的无主荒地被彻底利用起来,有这样的后勤保障,刘澜能败?
反观寿春,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刘澜的部队那可是都从辽东、丹阳招募,在徐州真正招募的部队其实并不多,所以几次大战过后,对徐州的根本并不会有多大的动摇,可寿春就不一样了,那可都是在寿春招募的兵员,而这些人去当了兵,那么能耕种土地铲除粮食的农夫百姓就自然减少,如果他们活下来还则罢了,可连着被刘澜大败,惨死了近五万人,这样规模的兵力损失,对寿春根基的动摇简直就是翻天动地的。
要知道损失五万人就意味着损失了十万壮丁,因为不光是战死五万这么简单,你还要进行一个补充。
第一次徐州之战,他补充了足够的兵力,可第二次徐州之战过后,就没有那个能力了,不是不想补,是在是寿春没有壮丁了,再补只能派女子去冲锋了。
现在寿春完全是靠着以前的老本支撑着,所以要改善目前的现状,人口甚至比地盘都关键,袁术明白,而杨弘更看的透彻,属于他用了曹操的软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他们的家底是够撑一两年的,如果拿下徐州,得了徐州五郡的三郡,那他们缺少的人口就算是彻底的得到了一个补充,五万石粮食换来了彭城国,一年就能回本,如果加上其他两郡,一季就能赚回来这五万粮食,而且这并非是他们送出的五万石粮草,曹操拿下五万石粮草,虽然是为了解燃眉之急的无奈选择,可过后的结果无疑是坐吃山空,但他们多了一个彭城,以后为他们创造的利益,可是这五万石粮草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谈判啊,把一切都算计到了,就算是那些反对之人,虽然口上不服输不同意,可心底里是真的服气,五万粮草相比于彭城国,可真算不上什么,不值一提的代价。
而且杨弘最最深谋远虑的,远不止这些,如果曹操迫不及待的要除掉他真的治所因为他与郭嘉一样,那这个借口其实真是站不住脚的,可是如果两人在徐州之战同时都想到了进攻对方占据徐州全境的话,那么曹操就不得不去担心这个杨弘了。
曹操的粮草到底缺口有多大,袁术不会知道,张勋也不会明白,但是在费县的杨弘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