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精耕细作奔小康(2 / 2)
太多了,地头营养跟不上,反而会让麦子发育**,长出的麦子良莠不齐。
“娘,您放心吧,山神娘娘说了,明年春天空隙处可种上棉花。这样,夏天能收麦,等到秋天还可以收棉花。”
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是辛夷拿来解决亩产低的方案之一。
大华国此时还没有插播的耕种方式,土地里农作物单一,还有秧苗越多收成越好的错误观念。
麦杂花不是辛夷的发明,等到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老百姓的智慧增长后,耕作方式以及农具都有显著提高。
“预于秋冬耕熟地穴种麦,来春就于麦陇中穴种棉。但能穴种麦,即漫种棉,亦可刈麦。”这也就是在《木棉谱》中说的“麦杂花”。
这是辛夷以前翻书时不经意间看到的,由于简单实用,便记了下来。
王氏存着满心疑惑,将质疑压在心底,安慰自己,山神娘娘已经帮自家赚了三十两银子了。地里收成就算亏些,也没要紧的。
要是到时真的还能再收一次棉花,家里就要比别人多收一季作物了。
长平和长安埋着头,一人拿一把锄头翻一畦地,王氏和二丫一人跟一个在后面撒种子。辛家穷,没有耕牛,一切都要靠人力。
辛夷在田埂上坐着,望着一家人辛苦劳作,她细胳膊细腿儿的,也帮不上忙。
家里农具也没那么多,小怜在家里照顾辛有财和两个孩子,剩下的人都在地边呆着。
没人送饭送水,五人晌午时就着凉水,吃着硬干粮。
九月的天高气爽,辛夷坐在天边吹着风,微微惬意。
在田间辛苦劳作的长平和长安,累的汗如雨下,最后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抡着锄头干活。
隔壁田地早就完成了下种,犁过的地平平整整,黑色的泥土翻在上面,一看就是用牛犁耕的。
同样是农户,有耕牛和没耕牛是截然不同的。比起别人家,辛夷家确实太过寒酸,可他们好歹还有两亩地傍身。
若是农民没有了自耕地,只能去做地主家佃农,年年交了租子之后,剩的粮食还不够糊口,只能向地主借粮。恶性循环后,佃农到最后,和半奴隶地位差不多。
穿越到这个传说中人吃人的社会,辛夷明白一个道理,站得越低越容易被踩到。
想要被人尊重的话,不止要有钱还要有身份和地位,这一切不能靠别人。
前世误将终身托付给渣男,辛夷深痛恶绝,今生哪怕孤独终老,她也不会再嫁类似乔正臣一样的人了。
有的错不能犯第二次,她已经为此付出过生命的代价了。
忙着撒种的玉荷,抬头时,不小心瞧见了辛夷脸上怅惘的表情。
她不知该如何形容,年仅八岁的妹妹,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心事。
从什么时候开始,辛夷不再像个孩子,玉荷茫然了,她似乎从未留意过。
“发什么呆呢,手快点儿二丫。”
王氏大嗓门儿一吼,玉荷也不再多想,加快步子专心播种。